鳳凰有古八景,其中有一“溪橋夜月”,“溪橋”即虹橋,是鳳凰最大的古橋?!霸聺M溪頭露滿天,長橋寂靜臥前川。水光山色渾無際,拾得云樓一畫箋”。這是清人潘祖望吟詠虹橋之詩。
虹橋建于南溪北溪匯合之處,拱跨沱江,攜挽奇峰南華兩山。這座橋始建于明洪武初年,高六丈,寬三丈,長五十丈,三拱兩墩,墩成菱形?!而P凰廳志》記載:“橋跨沱江水,長五十余丈,川平風靜,皓魄當空,清光滿漾。近則兩岸煙林,遠則千山云樹,皆入玻璃世界中,橋上徘徊,仿佛置身蓬島”。
關于虹橋的修建,在鳳凰也有很多的傳說。大體說的是當年朱元璋聽信一位從昆侖山開始追索一支龍脈,經云貴高原來到五寨司城的陰陽先生的讒言,說這兒屏立南郊氣勢非凡的南華山和與之一脈相承一頭扎入沱江的奇峰,就是他要尋找的龍頭。并由此推斷出總有一天這地方會有人出來問鼎中原,真命天子將出。朱皇帝豈能允許邊遠的鳳凰有他潛在的對頭,于是朱筆一勾,龍頸被斬,令一條巨龍身首異處,鳳凰風水遭毀滅性破壞,鳳凰再也出不來皇帝了。朱元璋聽了道人擺布,斬斷龍脈破壞了風水。司寨百姓,氣憤填膺,定要將龍頸接起來,就用紅巖修這座大橋,題名“虹橋”。
實際上,這座大石橋,是由于沱江改道留下缺口而始建的,到康熙九年(1670年)又重建一次。它建在開挖的缺口上,為兩臺兩墩三孔,主河槽兩個橋墩成船形,恰似一條雨后彩虹橫臥在沱江河上,故原名“臥虹橋”。當時橋上兩側各建有12間懸出橋外的吊腳樓廊房,開設有酒家煙鋪和各種商店。民國三年(1914年),沱江河漲特大洪水,使臥虹橋受到嚴重創傷。后來在鳳凰人湘西鎮守使田應昭的主持下,按原樣整修如舊,更名為“虹橋”。虹橋曾在1955年改建為公路橋,湘黔公路從上通過。至于何時又改回現在的樣子,咱未查到相關資料的介紹。
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虹橋,它橫臥于沱江之上,風雨樓以它的壯觀和俊美拔然而起,成了鳳凰的一道美麗風景線。
發表評論
相關內容查看全部